油菜黑胫病
2019-03-30
分布:
油菜黑胫病分布于浙、皖、鄂、湘、川及内蒙古等地,严重为害时产最损失20%~60%,除油菜外,还为害其他十字花科蔬菜。
症状:
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病部主要是灰山色枯斑,斑内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子叶、幼茎上病斑形状不规则,稍凹陷,直径2~3毫米。幼茎病斑向下蔓延至茎基及根系,引起须根腐朽,根颈易折断。成株期叶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中部灰白色。茎、根上病斑初呈灰白色长椭圆形,逐渐枯朽,上生黑色小点,植株易折断死亡。角果上病斑多从角尖开始,与茎上病斑相似。种子感病后变白皱缩,失去光泽。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茎点霉。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的形式在病残株中越夏和越冬,子囊壳在10~20℃、高湿条件下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成为初浸染源。潜伏在种子皮内的菌丝可随种子萌发直接蔓延、浸染子叶和幼茎。植株感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
防治方法:
1.选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每千克种子用4.5~20克苯莱特拌种。
2.彻底处理病残体。
3.轮作及在油菜收后深翻土地。
4.选用抗病品种(芥菜型油菜)。
5.苗床消毒。用50%福美双200克拌土100千克,或用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8~10克/平方米,或用50%敌克松8克/平方米,加20倍细土混匀撒施。
6.药剂防治。除上述农药外,还有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于发病初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