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软腐病

2019-03-30


简介:

 红薯软腐病俗称水烂,是红薯采收及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匍枝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Ehvb.)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发病后表现为外部症状不明显仅薯块变软,呈水渍状,发黏。薯皮破后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香味。一旦发病蔓延迅速,常使全窑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挤损失。

 

症状识别 : 

红薯软腐病的病原体Rhizopus stolonifer (Ehr ex Fr.)Vuill.称匍枝根霉(黑根霉),属接合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暗褐色,形成甸甸根,无性态由根节处簇生孢囊梗,直立,暗褐色,顶端着生球状孢子囊1个,囊内产生很多暗色圆形孢子,单胞,大小11—14um,由匍匐根的根节处又形成孢囊梗,致很多薯块污染产生一片片霉菌;有性态产生黑色接合孢子,球形表面有突起。块染病初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后变暗色或黑色,病组织变淡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饱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天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薯皮破后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香味。一旦发病蔓延迅速,常使全窑腐烂

 

发病规律:

该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越冬,由伤口侵人,病部产生饱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发病适温15~25℃,相对湿度76%86%,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可不利于饱子形成及萌发,且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因此发病轻。

 

防治方法:

1. 适时收获,避免冻害,夏薯应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应在立冬前收完,收薯宜选晴天,小心从事,避免伤口。

2. 人窖前精选健薯,汰除病薯,把水气晾干后适时人窖,提倡用新窖,旧窖要清理干净,或把窖内旧土铲除露出新土,必要时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

3. 入窖后可进行高温愈合。

4. 科学管理。对窖贮甘薯应据甘薯生理反应及气温和窖温变化进行三个阶段管理。

(1)贮藏初期,即甘薯发干期,入窖后30天内,由于薯块生命活力旺盛,呼吸强度大,放出大量的热量、水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因此,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通风、降温和散湿,温度控制在15℃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甘薯人窖10~28天应打开窖门换气,待窖内薯堆温度降至12~14℃时可把窖门关上。

(2)是贮藏中期,即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期,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应注意保温防冻,使温不低于10℃,最好控制在12℃~14℃。

(3)是贮藏后期,即变温期,从3月份起要经常检查窖温,及时放风或关门,使窖温保持在10~14℃之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