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病菌特征:
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小麦锈病包括杆锈病、叶锈病和分条锈病3种, 这三种锈病所具备的特征存在相同处和不同处。
1. 相同处
叶杆、叶鞘和叶片在发病初期出现褪绿黄斑, 随后形成粉疮, 颜色为铁锈色, 即夏孢子堆, 而到后期阶段产生疮斑, 颜色为黑色, 即冬孢子堆。若植株严重受害, 则会导致大量失水现象发生, 减弱光合作用, 籽粒瘪小, 灌浆受影响, 叶片出现早衰现象, 从而产生严重减产现象[2]。
2.不同处
秆锈呈大褐斑, 叶锈乱, 条锈以行为主。叶锈病和条锈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叶片, 叶锈病的中等大小夏孢子堆, 颜色为黄褐色, 形状近圆形, 无显著表皮破裂, 散生不规则;条锈病的小夏孢子堆, 颜色为鲜黄色, 形状呈椭圆形, 无显著表皮破裂, 在叶片上以虚线状排列。而杆锈病的主要危害对象则是叶鞘与茎秆, 大夏孢子堆, 颜色为深褐色, 形状呈长椭圆形, 常愈合成大斑, 散乱排列, 周围表皮翻卷破裂。
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
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
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
危害特征: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2.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3.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