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蜂
2020-05-22
形状特征:
成虫
体长8~9.8毫米,雄蜂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一白斑。翅透明膜质,带有极细的淡黄色斑。胸腹部光滑,散有细刻点。小盾片黑色近三角形,有细稀刻点。
卵
扁平肾形淡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
共5龄,老龄幼虫17~18.8毫米,圆筒形,胸部较粗,腹末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皱纹。头深褐色,胸腹部灰绿色。
蛹
长9.8毫米,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头胸部粗大,腹部细小,末端分叉。
发生规律:
在华北麦田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25厘米深处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在麦田内交尾产卵。成虫用锯状 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内。1次1粒,成串产下。成虫寿命3~7天,卵期10天。幼虫共5龄,l~2龄白天为害叶片,3龄后白天隐蔽,黄昏后上升为害。到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10月中旬再蜕1次皮化蛹越冬。幼虫有 假死性,遇振动即落地。
危害特征:
在我国主要有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黄麦叶蜂,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东北、甘肃、安徽、江苏等省。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防治方法:
1.麦播前进行深耕,将尚未化蛹的休眠幼虫翻到地面,使其不能正常化蛹,降低虫源基数。如能采取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得到彻底根治。
2.防治指标为大于50头/m2,防治适期在麦叶蜂幼虫3龄前,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2.5%敌百虫拌细土20~25kg顺麦垄撒施。结合黏虫、麦蚜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