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疮痂病
2019-03-30
简介:
红薯疮痂病叶片染病叶变形卷曲。芽、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小点或于斑,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造成病斑附近的根系生长受抑,健部继续生长致根变形,发病早的受害重。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嫩梢、叶片、茎蔓,也可为害薯块。叶片多嫩叶发病,多是叶背粗,细叶脉初时出现棕红色稍透明的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表面组织木栓化,粗糙,突起,状如疮痂,呈灰白色至黄白色。受害叶脉弯曲,叶片皱缩、卷曲。茎蔓和叶柄发病,形成圆形或长圆形疮痂状病斑,严重时连合成大疤。病茎蔓皮层粗糙,木栓化,失去柔性,以致病蔓先端硬化僵直,不再伏地蜿蜒。嫩梢发病,产生密集淡紫色病斑,嫩梢皱缩不能生长,称之缩芽。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病薯小而多变形。致病菌田间常见的是其无性世代,为甘薯痂圆孢。病菌分生孢子梗着生于孢子盘上,短小,不分枝,圆筒形,顶端较尖细,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薯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薯和土壤均可传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由皮孔或伤口侵入,当块茎表面形成木栓化组织后则难于侵入。气温25~28℃,连续降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防治农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苯菌灵。
(1)实行4~6年轮作。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多施绿肥等有机肥料或施入土壤添加剂SH有抑制发病的作用。
(3)选用背不起、红红1号、不论春等抗病品种,用无病薯(蔓)育苗。
(4)发病初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60L,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