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病害简介】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也能为害棉花甘蔗、大麻、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蔗豆类等作物,属于世界性害虫。
【卵】
扁平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0.8毫米。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蛹】
长 15~18毫米,红褐色或黄褐色,纺锤形,。腹部背面1-7节有横皱纹,3-7节有褐色小齿,横列,5-6节腹面各有腹足遗迹1对。尾端臀棘黑褐色,尖端有5-8根钩刺,缠连于丝上,粘附于虫道蛹室内。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1排4个圆形毛片,腹部1~8节背面前方有1排4个圆形毛片,后方两个,较前排稍小。 【成虫】
黄褐色,雄蛾体长13-14毫米,翅展22-28毫米,体背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黄褐色波状纹,外横线暗褐色,呈锯齿状纹。雌蛾体长约14-15毫米,翅展28-34毫米,体鲜黄色,各条线纹红褐色。
【危害】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骨子,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最大。常年春玉米的被害株率为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可达90%,一般减产20%-30%。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二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为害,3-4龄幼虫咬食其他坚硬组织。
它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为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雌穗发育受阻减产,蛀孔处易倒伏。穗期蛀食雌穗、幼粒,造成籽粒缺损没烂,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产卵始、初盛和盛期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次,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hm2, 设放蜂点75-150个/hm2。放蜂时蜂卡经变温锻炼后,夹在玉米植株下部第五或第六叶的叶腋处。
(2)利用白僵菌治螟。在心叶期,将每克含分生孢子50亿-100亿的白僵菌拌炉渣颗粒10-20倍,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 也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复苏后化蛹前,将剩余玉米秸秆堆放好,用土法生产的白僵菌粉按100-150g/m3,分层喷洒在秸秆垛内进行封垛。
(3)利用苏云金杆菌治螟。苏云金杆菌变种、蜡螟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对玉米螟致病力很强,工业产品拌颗粒成每克含芽孢1亿-2亿的颗粒剂,心叶末端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或用BT菌粉750/hm2稀释2000倍液灌心,穗期防治可在雌穗花丝上滴灌Bt 200 - 300倍液。
【化学防治】
(1)心叶期防治。目前,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喇叭口内投施药剂,仍是我国北方控制春玉米第一代和夏玉米第二代玉米螟最好的药剂防治方法。
(2)穗期防治。当预测穗期虫穗率达到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在抽丝盛期应防治一次,若虫穗率超过30%,6-8d 后需再防治一次。
【诱杀成虫】
根据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可诱杀大量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用诱芯剂量为20ug 的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麦田按照15个/hm2设置水盆诱捕器,可诱杀大量雄虫,显著减轻第一代的防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