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
2019-03-28
症状:
油菜出苗后,在茎基部近地面处产生水渍状斑,后缢缩折倒,湿度大时病部或土表生白色棉絮状物,即病菌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
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抱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温度15~16℃,适宜发病地温10℃,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等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叶之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耐低温、抗寒性强的品种。如蓉油3号等。
2.可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或土壤处理。必要时可喷洒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2%恶甲水剂300倍波、95%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2-3L。
3.合理密植,及时排水、排渍,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气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