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发病特征: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
叶鞘染病:初期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边缘暗褐,中部呈灰白色半透明状,潮湿时为灰绿色。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
茎秆染病: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穗颈染病:初为湿润状青黑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形成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着于稻株上,在温度适宜时生出菌丝,侵人叶鞘,引起发病,然后病部菌丝向稻株上部或邻近稻株蔓延。从水稻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加快发展,到孕穗期前后盛发,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矮秆多穗型的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
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凡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菌核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糯稻病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阴雨天发病重。浅水浇灌、适时晾田的发病轻,长期深水灌田的发病重;氮肥过多、易徒长、抗病性差,发病重。
治疗药品:
苯甲•丙环唑;氟环唑;或已唑醇;
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打捞菌核,减少菌源;科学管水,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合理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增强植株长势;合理密植,增加通透性。
2.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苯甲•丙环唑;氟环唑;或已唑醇。
3.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时,病情仍有发展,30%苯甲•丙环唑乳油2400~3000倍液再喷药1次。
4.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5.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一次。
注意事项:
1.用足药量水量,药液要喷施到稻株中下部。
2.用药时田间必须建立浅水层3-5天,确保防效。
3.高温季节注意安全用药,宜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