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毒病

2019-03-29


简介: 

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大豆病毒病有十种以上。病毒主要由昆虫传播。不同的病毒由不同的昆虫来传播。有的病毒也可以由带病毒的种子传播. 南方大豆产区常见的大豆病毒包括几种病毒:大豆花叶病毒(S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苜蓿花叶病毒(AMV), 他们由蚜虫和带病毒的种子传播。

 

症状识别:

南方春大豆病毒病的病原有3种:①大豆花叶病毒(SMV),SMV侵染大豆后引起大豆花叶症状。②黄瓜花叶病毒(CMV),CMV引起大豆萎缩症状和豆粒轮纹状。③苜蓿花叶病毒(AMV),AMV引起大豆叶片花叶症状,其特点是鲜明的黄色斑纹。引起大豆病毒病的3种病毒往往同时侵染大豆,田间所表现的症状往往不是单一症状,而是混合症状。这些病毒北方也有,不多见。

春大豆发病后,先是上部叶片出现淡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沿着叶脉呈泡状凸起,接着斑驳皱缩越来越重,叶片畸形,叶肉突起,叶缘下卷,植株生长明显矮化,结荚数减少,荚细小,豆荚呈扁平、弯曲等畸形症状。发病春大豆成熟后,豆粒明显减小,并可引起豆粒出现浅褐色斑纹。

本病症状常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

常见的症状有四种:

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的淡黄绿色相间斑驳,对光观察明显(抗病品种、植株后期感病)。

重花叶型,病叶黄绿色相间,皱缩严重,叶脉变色弯曲,叶肉泡状突起,叶缘下卷,植株矮化。

皱缩花叶型,黄绿色相间花叶、主叶脉有泡状突起,叶片皱缩。

黄斑型,叶片皱缩褪色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成褐色小点或不规则黄色大斑块,叶脉变褐坏死。

 

发病规律:

1. 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对病毒病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辽鲜1号、日本矮脚早等抗病性较强,前几年引进的台湾75品种由于质量好产量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台湾75品种抗病性差,易发病毒病,且发病程度较重。

2. 气候因素天气干旱少雨,一方面对大豆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使抗病性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和活动,而蚜虫是传播以上大豆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所以天气干旱少雨,特别是4~5月干旱少雨,大豆病毒病发病重。

3.栽培管理因素加强大豆肥水管理,做到合理增施钾肥磷肥,干旱天气及时灌水、浇水,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培育健壮大豆植株能提高对病毒病抗性。适当提早春大豆播种期能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在田间病苗残体越冬 ,条件适宜的环境下完成侵染;蚜虫、飞虱等传毒完成侵染。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褐斑、饱满的豆粒作种子。

2. 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

3. 提前防治蚜虫、飞虱等害虫,蚜虫的机动性很强,传病速度快。所以提前预防(而不是出现蚜虫后的治虫)蚜虫的对病毒病的发生有着很好的预防效果。从小苗期开始就要进行蚜虫的防治,防止和减少病毒的侵染。

4.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春大豆病毒病应从苗期开始,这样才能提高防效。可结合苗期蚜虫的防治施药。药剂可选用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者5%菌毒清400倍液,连续使用2~3次,隔10天1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