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孢囊线虫病
发病规律:
线虫的胞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而幼虫在无寄主时只能存活几天。条件适宜时胞囊内卵孵化出幼虫,侵入到小麦根部生长点,并在根维管束处发育为成虫。成虫突破根组织到根表面。雌虫产卵时体积增大,虫体变成胞囊,落入土中。轻砂质土壤,土壤潮湿和10 左右温度有利于线虫病发生。
危害特征:
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防治方法: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调整播期,合理密植和施肥等措施都可减轻为害。 丙线磷、呋喃丹、二溴乙烷、草肟威和特丁磷等用作土壤处理效果良好。但一般只用于特重病田或点片发生田,而不用于大面积施用。
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发生后没有特效药剂,主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①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②合理轮作:通过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叶草和苜蓿等)和不适合的寄主植物(玉米等)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与水稻、棉花、油菜连作2年后种植小麦,或与胡萝卜、绿豆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
③适当早播:土壤温度对小麦胞囊线虫的生活史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性存在很大的影响,低温可以减少病害损失。小麦适期早播,在大量2龄幼虫孵化时,小麦根系已经发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强,发病可减轻。
④合理施肥浇水: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降低小麦胞囊线虫的危害程度。干旱时应及时浇水,能有效减轻危害。
2、化学防治:
(1)小麦播种前每亩用5%神农丹2公斤或10%灭线磷颗粒剂3公斤,也可用5%茎线灵2公斤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6公斤进行土壤处理,可有效降低该病危害。
(2)小麦生长期可用上述药剂拌细土20-30公斤,顺垄沟施,施后及时浇水使药剂尽快、完全被植株吸收,效果较好。也可用50%辛硫磷500倍液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