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2019-03-29


传播途径:

梭条花叶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不能经种子、昆虫传播。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为害。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

发病条件:

    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高于20℃或干旱,侵染很少发生。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

危害特征:

该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管理,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