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黏虫
危害对象:
有34科89种植物之多。在南方稻区,秋季主要危害晚稻,冬春季危害小麦;北方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青稞等,亦危害禾本科牧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1小白点, 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卵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毫米,红褐色。
危害特征:
小麦黏虫,间歇性猖獗的杂食性害虫,常危害成灾,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进人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将穗头咬断;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为害重时可将叶、茎吃光、咬断穗部,造成严重减产。
发生规律:
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随偏北气流南迁。国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我国东半部,北纬27度以南1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度地区1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度地区1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度地区1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度以北1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0-8℃(北纬33-27度北半部)多以幼虫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丛、莲台、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度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危害。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每亩地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每两天换一次,将草把烧毁;或每2~3亩地设一个糖醋诱杀盆,逐日诱杀成虫,可显著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
2.防治黏虫的关键措施是做好预测预报,防治幼虫于3龄以前,最好消灭黏虫于虫卵阶段。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下列药剂: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6~20g/亩;5% S-氰戊菊酯乳油15~22ml/亩;25%灭幼脲悬浮剂40ml/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12~20ml/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