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

2019-03-28


症状特征:

叶斑病花生叶斑病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 二者常发生在同一株甚至同一叶片上,一般在花期和中后期发病。褐斑病初期,叶片上为失绿的灰色小点,然后扩展为棕色至暗褐色的不规则圆形,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黑斑病初期为锈褐色小斑点,然后扩大为黑色或深褐色病斑,病斑上着生黑霉状物。


发病规律:

        发病条件: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0—30℃,最适25—28℃,低于10℃或高于39℃停止发育。当平均气温为20—30℃,相对湿度80%以上,雨量在10mm以上,雨日3天以上,露日3—4天,即有利于病害的量传染。土壤肥力差,花生生长不良,病害发生也重。连作地发病比轮作地重。花生生长前期抗病,后期感病;幼嫩器官抗病,老龄器官感病。
    

治疗药品:

        一般在花生开花后,当田间花生病叶率达到20%时开始防治花生叶斑病。可以每亩喷爱苗20ml,每隔15—2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能防叶片早衰和落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其它的药剂种类还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对花生叶斑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可与叶面喷肥相结合。

茎腐病、根腐病茎腐病苗期发病,在茎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后变黑褐色,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成株期发病时,主茎和侧枝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病斑发展后使茎基部变黑枯死。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后植株矮小变黄,暂时性萎蔫乃至枯萎,主根变褐色,无侧根或少侧根,呈“鼠尾状”

         1.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消灭初侵染源,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清除病残体:收花生时,尽可能将病残体或落叶收集起来,作牲畜粗饲料。播种前及时处理田间堆放的花生秧垛,以消灭病害初次侵染源。

        (2)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小麦作物隔年轮作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抗性品种的选育: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完免疫的品种,但品种之间抗性有差异。花17、鲁花4号抗性较好,花37感褐斑病、海花一号感网斑病

2.药剂防治。

        一般在花生开花后,当田间花生病叶率达到20%时开始防治花生叶斑病。可以每亩喷爱苗20ml,每隔15—2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能防叶片早衰和落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其它的药剂种类还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对花生叶斑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