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2019-03-30


发病特征: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 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 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发病规律:

        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治疗药品:

        《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30%甲霜恶霉灵30ml+20%氟硅唑咪鲜胺20ml或68%甲霜灵锰锌35ml+多菌灵20g。

治疗方法:

1.田间管理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2.中药治疗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25ml

        3.植保要领及注意事项:

(1)床土要优化(肥料的使用、覆盖土的厚度等)。

(2)调节土壤酸碱度(防治上应该以此为主)。

(3)合理通风(一心一叶酌情通风),浇水时必须浇透,一早一晚浇最好。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甲霜恶霉灵3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发病期可以用30%甲霜恶霉灵30ml+20%氟硅唑咪鲜胺20ml或68%甲霜灵锰锌35ml+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