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红腐病
发病特征:
棉花红腐病是我国棉花种植中一种危害较大的苗期病害,主要引起棉花烂种、烂芽、茎基腐烂和根部腐烂。棉花的苗期、棉铃期在根、茎基、子叶和真叶部位均有发病可能。生产上早播的棉田或遇低温多雨天气,根部腐烂严重的,可造成死苗。
苗期染病,幼芽出土前受害可造成烂芽。幼茎染病导管变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幼茎发病,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导管变成暗褐色,土面以下的幼茎、幼根肿胀。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全叶变褐湿腐,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棉铃染病后初生无定形病斑,初呈墨绿色,水渍状,遇潮湿天气或连阴雨时病情扩展迅速,遍及全铃,产生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病铃不能正常开裂,棉纤维腐烂成僵瓣状。种子发病后,发芽率降低。成株茎基部偶有发病,产生环状或局部褐色病斑,皮层腐烂,木质部呈黄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初侵染源。苗期初侵染源还可以是附着在种子短绒上的分生孢子和潜伏于种子内部的菌丝体,播种后即侵入为害幼芽或幼苗。该菌在棉花生长季节营腐生生活。
棉铃期,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棉铃上,从伤口侵入造成烂铃,病铃使种子内外部均带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环。红腐病菌在3~37℃温度范围内生长活动,最适20~24℃。高温对侵染有利。潜育期3~10天,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苗期低温、高湿发病较重。铃期多雨低温、湿度大也易发病。棉株贪青徒长或棉铃受病虫为害、机械伤口多,病菌容易侵入发病重。棉铃开裂期气候干燥,发病轻。
防治方法:
1.选种无病棉种或隔年棉种,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烂铃等,集中烧毁,适期播种,加强苗期管理。及时防治铃期病虫害,避免造成伤口。
种子处理是预防苗期红腐病的有效措施,棉花苗期和铃期发病时喷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2.种子处理,可用下列药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
4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0g/100kg种子;
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00g/100kg种子;
40%拌·福可湿性粉剂200g/100kg种子。
苗期、铃期发病初期,及时喷洒下列药剂: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l 500倍液,每亩喷药液100 N125kg,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防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