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2019-03-29
发病特征: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
苗期染病: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边缘清晰,有时与叶片等长;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
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沿叶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
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叶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
发病规律: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过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秧田期春暖多雨,本田期低温多雨,特别遭受洪涝灾害秧田受淹的情况下,则病害发生重;淹漫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愈重。
治疗药品:
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或三氯异氰尿酸或2%菌克毒克水剂
防治方法:
该病侵染源为细菌,喜高温高湿,田间主要靠灌溉水传播病害,因此防治该病应采取三条措施:
1.打开薄膜降温,以秧苗不受冷害为限;
2.撤水落干,以秧苗不受盐碱害和旱害为限;
3.施药防治,亩用2%菌克毒克水剂(有效成分为宁南霉素,可兼治水稻秧苗立枯病、青枯病和预防本田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病)2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一般施药一次即可。如能及早发现、正确诊断和按上述措施防治该病,病情会很快得到控制,一周后秧苗即可恢复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