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
发病特征: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症状常表现多种类型: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等;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黄色网纹型:其典型症状是叶脉导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后呈现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多发生于子叶和前期真叶。
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紫红色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
青枯型: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
黄化型: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本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红叶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现出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棉花种子内部和外部均可携带枯萎病菌,主要是短绒带菌,硫酸脱绒后,带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但对病区扩展仍起重要作用。
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在导管中产生分生孢子,向上扩展到茎、枝、叶柄、棉铃的柄及种子上,造成叶片或叶脉变色、组织坏死、棉株萎蔫。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地温20℃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在防治上应采用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策略,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危害。
1.种植管理
(1)选用抗、耐病品种。抗病品种有陕401,陕5245,川73—27,鲁抗1号,86—1号,晋棉7号,盐棉48号,陕3563,川414,湘棉10号,苏棉1号,冀棉7号,辽棉10号,鲁棉11号,中棉99号,临6661,冀无2031,鲁343,晋棉12号、21号等。耐品种有辽棉7号,晋棉16号,中棉18号,冀无252等。枯萎病、黄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枯萎病、黄萎病或耐病品种,如陕1155,辽棉7号,豫棉4号,中棉12号等。
(2)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大面积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提倡与水稻轮作,防病效果明显。加强田间管理目的有两个,即减少病菌传播和提高植株抗性。具体做法:一是冬闲时期及时清除棉花地的棉柴、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防止病菌传播;二是秋耕深翻,把表层病菌翻到深层,病残体深埋地下,发酵分解,减轻发病。三是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湿,可降低病害发生。四是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减轻危害。同时根据棉花长势,进行叶面肥喷施过程,尤其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五是合理密植,严格防止棉株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并及时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六是拔除病株清除病残对病株残体,带到田外烧掉,不要作积肥材料。
(3)认真检疫保护无病区。目前中国2/3左右的棉区尚无该病,因此要千方百计保护好无病区。无病区的棉种绝对不能从病区引调,严禁使用病区未经热榨的棉饼,防止枯萎病及黄萎病传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铲除土壤中菌源,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并在棉田外深埋或烧毁。发病株率0.1%以下的病田定为零星病田。发现病株时在棉花生育期或收花后拔棉秆以前,先把病株周围的病残株捡净,再把病株1m范围内土壤翻松后消毒。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1409或棉隆原粉70g与翻松的土壤混拌均匀,然后浇水15~20L使其渗入土中,再用干细土严密封闭;也可用含氮16%农用氨水1份对水9份,每平方米病土浇灌药液45L,10~15天后再把浇灌药液的土散开,避免残毒或药害。在苗期发病高峰前及时深中耕、勤中耕,及时追肥,2—3片真叶期根外喷施棉花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棉宝或1%尿素液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力。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将病株枝叶及时清除,施用热榨处理过的饼肥,重病田不进行桔杆还田等均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5)用无病土育苗移栽。
(6)连续清洁棉田。连年坚持清除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就地烧毁,可减少菌源。
2.药物防治
棉种及棉饼消毒。棉种经硫酸脱绒后用0.2%抗菌剂402药液,加温至55~60℃温汤浸种30分钟或用0.3%的50%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种14小时,晾干后播种。用棉饼作肥料时,棉籽经60℃热炒4分钟或100℃气蒸1~1.5分钟制成的棉饼无菌。
棉花枯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一般在6月中下旬,若此时降雨量大,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积流行,因此在6月上旬就应该用药防治。黄枯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在7月中旬(若之前有大雨,雨后应立即进行防治)就应该用药防治。
一般杀菌农药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56%醚菌酯百菌清、41%聚砹嘧霉胺、克黄枯、20%硅唑咪鲜胺、枯黄基因素、棉花三清等,并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硼锌肥、棉宝、鱼蛋白等,每次喷药间隔5-7天,连喷2-3遍,可有效预防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重病地块用菌绝灌根或用升级38%恶霜嘧铜菌酯600倍液或高科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或12.5%速效治萎灵兑水50倍,穴施,苗期或发病初期灌根。
注意事项: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病原不同,但都作用于植株的维管束,侵染过程类似。在棉区不但有单一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田,还有许多两病混生病田,有时一株棉花还同时感染两种病害。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
(1)发病时间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铃期。
(2)苗期症状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3)中后期症状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导管颜色剖秆检查,染枯萎病导管变色较深,呈黑褐色;染黄萎病变色较浅,呈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