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

2019-03-29

症状识别: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病原Puccinia sorghiSchw. 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大小24—32×20—28(um),壁厚1.5—2um,有4个芽孔。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um),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性子器生在叶两面。锈孢子器生在叶背,杯形。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um),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 [1]  。据报道P.Polysora Uned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

此外Physopella zeae (Mams) Cuminins Ramachar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 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发病规律:

据国外报道,玉米普通锈病在其转主寄主植物--酢浆草属植物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但在我国还未见报道。高粱柄锈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在我国,玉米普通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总之,在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

普遍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100%)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遍发生的。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于大刍草上。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我国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

 

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病重地区应更换抗病品种。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磷钾肥。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 %代森铵水剂800~ 1000倍液,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