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炭疽病

2019-03-30


发病特征:

  棉花整个生长期都能发病,又以苗期和铃期受害严重。

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子叶上病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性物。铃上病斑初为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凹陷,中部变为灰褐色,上面也有橘红色粘性物质。病铃腐烂可形成僵瓣。

棉籽从开始发芽直到棉铃成熟均可被害,但主要为害棉苗和棉铃,常造成严重损失。成株的茎、叶受害轻微。

棉籽在刚发芽未出土前被害;幼芽及幼根变褐腐烂,病轻的尚能出土。棉苗被害多在近土面的茎基部产生红褐色小病斑,扩大后呈褐色略凹陷的纵条斑,病斑边缘仍呈红褐色,有时病斑中部产生纵向裂痕;病重时,病斑可扩展包围整个茎基,使呈黑褐色半湿腐状,苗枯萎。子叶被害,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黄褐色或褐色病斑,外缘呈红褐色。子叶中部的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易干枯破碎,当病势迅速发展时,子叶常枯死早落。幼苗顶端被害时呈黑褐色枯死。真叶上的病斑和于叶上相似,但外缘多呈深褐色;一般发生于叶片中部。叶柄及茎杆上的症状均呈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纵条斑,病部容易折断i,在天气潮湿情况下,各部位的病斑表面都会产生桔红色的物质物(分生袍子团)。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绒上越冬,少数以菌丝体潜伏于棉籽种皮内或子叶夹缝中越冬,种子带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然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灌溉水传播。棉铃染病病菌侵入棉籽。发病的叶、茎、叶落入土中,造成土壤带菌,引起苗期发病、又可经雨水冲溅侵染棉铃,引起发病。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若苗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或过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年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2.播种前种子处理。温汤浸种 用3份开水加1份凉水,按水量与棉籽重量比为2.5:1的比例放人棉种,水温保持在55-60℃浸泡0.5小时,捞出后晾干即可播种。该法只能杀死种子上的病菌,防治炭疽病、红腐病效果较好,防治立枯病等土传病害还要用药剂拌种。

3.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播种质量。

4.苗期发病可用20%稻脚青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均匀喷雾;若将喷雾器喷头中的旋水片取出,对准根茎部喷浇,效果也很好。蕾铃期发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发病初期喷洒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或4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咪酰胺(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20%氟硅唑咪鲜胺(高科)600倍液、50%甲羟鎓(灭菌星)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高科)、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600-800倍液(高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