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管蓟马

2020-05-2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2mm,体黑褐色,翅2对,边缘具长缨毛,前翅无色,仅近基部较暗。头略呈方形,3个单眼呈三角形排列在复眼间。触角8节,第3节长是宽的2倍,第3、4、5节基部较黄。腹部末端延长成管状,叫做尾管。卵长约0.45mm,长椭圆形,黄色。若虫无翅,初孵若虫浅黄色,后变橙红色,触角、尾管黑色。前蛹较2龄若虫短,浅红色,翅芽显露。伪蛹触角伸向头两侧,翅芽增长,色深。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若虫在麦根或场面地下10cm处越冬。翌年日均温8℃时开始活动,约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羽化,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羽化后进入麦田,在麦株上部叶片内侧叶耳、叶舌处吸食汁液,后从小麦旗叶叶鞘顶部或叶鞘缝隙处侵入尚未抽出的麦穗上,为害花器,有时一个旗叶内群集数十头至数百头成虫,待穗头抽出后,成虫又转移到未抽出或半抽出的麦穗里,成虫为害及产卵时间仅2—3天。成虫羽化后7—15天开始产卵,把卵产在麦穗顶端2—3个小穗基部或护颖尖端内侧,卵排列不整齐,卵期6,5—8.4天。7月上旬冬麦收获时,部分若虫掉到地上,就此爬至土缝中或集中在麦捆或麦堆下,大部分爬至麦茬丛中或叶稍里,有的随麦捆运到麦场越夏或越冬。新垦麦地、春小麦及晚熟品种受害重。


危害特征:

麦孕穗期,成虫即从开缝处钻入花器内为害,影响小麦扬花,严重时造成小麦白穗。麦粒灌浆乳熟期,成虫和若虫先后或同时躲藏在护颖与外颖内吸取麦粒的浆液,为害麦粒,致使结实不饱满,麦粒空瘪。同时还由于蓟马刮食破坏细胞组织,麦粒上出现褐色斑块,降低了面粉质量,减少出粉率。

 

防治方法:

1.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适时早播。秋季或麦收后及时进行深耕,清除麦场四周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2.小麦孕穗期,大量蓟马迁飞到麦穗上为害产卵,是防治成虫的有利时期,及时喷洒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10%虫螨腈乳油2000倍液。

3.小麦扬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虫的有利时期。可喷洒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