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
概述:
小麦蚜虫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
在国内除无网长管蚜分布范围狭外,其余在各麦区均普遍发生,但常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一般麦长管蚜无论南北方密度均相当大,但偏北方发生更重;麦二叉蚜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较少雨的西北冬春麦区频率最高。就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来说,除小麦、大麦、燕麦、糜子、高梁和玉米等寄主外,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甘蔗和茭白等禾本科作物
生活习性:
麦蚜的越冬虫态及场所均依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南方无越冬期,北方麦区、黄河流域麦区以无翅胎生雌蚜在麦株基部叶丛或土缝内越立,北部较寒冷的麦区,多以卵在麦苗枯叶上、杂草上、茬管中、土缝内越冬,而且越向北,以卵越冬率越高。从发生时间上看,麦二叉蚜早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一般到小麦拔节后才逐渐加重。
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
危害特征:
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麦蚜前期主要集中在植株叶片正面为害,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
1.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时早播。主要抓好苗期蚜虫防治和蚜虫发生初期的防治,从当年及来年2月初起,进行田间检查,苗期每平方米有麦蚜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达到15%~2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进行防治。
2.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40%毒死蜱乳油40~6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3.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