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矮病

2019-03-29


发病规律:

该病是一种病毒病。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黍缢管蚜传播,但以麦二叉蚜为主。麦田和附近杂草的多少,虫口密度的大小,带毒蚜迁移早晚和小麦生长阶段的不同都与发病轻重有直接关系。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繁殖时,常引起黄矮病严重发生。肥、水等栽培条件较差的田块,病情较重。

危害特征:

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

 

防治方法:

⑴选用抗(耐)病品种。

⑵防治蚜虫。①种子处理。每50千克麦种用75%甲拌磷(3911)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150克,加水3—4升拌种,拌种后堆闷12小时,残效期达40天左右。②喷药治蚜。拌种地块冬前一般不治蚜。但如冬前气温较高、干旱,则必须加强田间麦蚜调查。根据各地虫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喷一次药,以防止麦蚜在田间蔓延、扩散,减少基越冬数量。冬麦返青到拔节期防治1—2次,就能控制麦蚜与黄矮病的流行。药剂种类和使用浓度为: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还可采用25%快杀灵乳油、辉丰菊酯等。

⑶加强栽培管理。冬麦区避免过早、过迟播种。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和抗病力。 

⑷综合防治。当蚜虫和黄矮病混合发生时,应采用治蚜、防治病毒病和健身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将杀蚜剂、防治病毒剂(病毒A、植病灵、菌毒清任意一种)和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天丰剂、旱地龙等)三类药剂按适当比例混合喷雾,将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