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
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雄虫体长2mm左右。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mm左右,体鲜黄色。卵长o.29mm,香蕉形。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蛹鲜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
生活习性:
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翌年当地下10cm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cm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10cm地温20℃上下,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一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入1o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
麦黄吸浆虫年生1代,成虫发生较麦红吸浆虫稍早,雌虫把卵产在初抽出的麦穗上内、外颖之间,幼虫孵化后为害花器,以后吸食灌浆的麦粒,老熟幼虫离开麦穗时间早,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力低于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此外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可逃避其为害。主要天敌有宽腹姬小蜂、光腹黑蜂、蚂蚁、蜘蛛等。
两种吸浆虫基本上都是一年发生一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危害特征:
在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小麦吸浆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粒。
防治方法:
1.根据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规律,防治上要坚持“麦播期和蛹期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的策略,严把“三关”,即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穂期(成虫期)的防治。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如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化高峰错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茬后深翻耕等控制吸浆虫的发生;种植抗性品种;保护天敌等可达到基本控制的目的。
2.在麦播前用2.5%辛硫磷颗粒剂3~4kg/亩,加10kg干细土,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
3.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亩,加20~25kg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灌一次水,效果更好。
4.抽穗后喷施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20g制成毒土撒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