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

2019-03-30



简介:

病毒病是油菜栽培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高达70%以上,致使油菜减产,品质降低,含油量降低。

  

症状识别:

不同类型油菜表现不同的症状。甘蓝型油莱叶片症状以“枯斑型”为主,也有“黄斑型”和“花叶型”。枯斑和黄斑多呈现在老龄叶片上,并逐渐向新叶扩展。前者为油渍透明小点,继而扩展成1-3mm枯斑,中心有一黑色枯点。后者为2—5mm淡黄色或橙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花叶型症状与白菜型油菜相似,支脉表现明脉,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疮斑,叶片皱缩。茎秆有明显的黑褐色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斑,植株矮化,畸形,茎薹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有时似鸡脚爪状。角果上有细小的黑褐色斑点,重者整株枯死。

白菜型油菜多发生在嫩叶上,心叶首先是叶脉呈半透明状,由叶片基部向尖端发展,支脉和细脉明脉显著,继而从明脉附近逐渐褪绿,使叶色深浅不一,形成花叶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花叶现象更为明显,且叶片皱缩不平,致使心叶卷缩,发育受阻,抗寒力减弱,严重者往往在越冬期间死亡。发病轻者可以越冬,但株型矮化,茎薹短缩,弯曲,不能开花,或虽能开花结果,但角果密集,畸形,籽粒少且不充实,含油量降低,在正常成熟前已提前枯死。

  

发病规律:

  油菜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侵染卵所致,其中以芜菁花叶病毒为主,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病不能经种子和土壤传染,但可由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染。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是主要的传毒介体,蚜虫在病株上短时间(几分钟)取食后就具有传毒能力。芜菁花叶病毒是非持久性病毒,蚜虫传染力的获得和消失都很快。田间的有效传毒主要是依靠有翅蚜的迁飞来实现。在周年栽培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病的毒源丰富,病毒也就能不断地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发病。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油菜苗期如遇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降低抗病能力,同时有利于蚜虫的大量发生和活动,则引起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反之,则不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甘蓝型油菜比芥菜型、白菜型抗病性强,而且产量高。因此,要尽可能推广种植甘蓝型油菜,并选用适应当地生产的抗性较强的品种。 

2.适时播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油菜品种的特性和蚜虫的发生情况来确定播种期,既要避开蚜虫的迁飞盛期,又要防止迟播减产。甘蓝型油菜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

3.加强苗期管理。油菜苗期(包括苗床)要勤施肥,不要偏施氮肥;并及时间苗,除去病苗;遇旱及时灌水,促使油菜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4.治蚜防病。彻底治蚜是防治油菜病毒病的关键。播种前应对苗床周围的十字花科蔬菜及杂草上的蚜虫进行防治,以减少病毒来源;苗床或直播油菜分苗后,如遇天气干旱就要开始喷药治蚜,以后每隔7d左右喷药1次,连喷2-3次,一般每亩用 40%氧比乐果乳油100ml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15g对水40kg喷雾防治。

  


 


分享